鲁网10月16日讯 近日,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诊室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“老熟人”——一位年过八旬的患者。他蹒跚的身影刚出现在门口,便笑着向医护人员挥手,口中不断念叨着“我找潘显玉大夫”。
时间拉回到今年春天,这位老人因身体不适独自前来就诊。彼时儿女不在身边,他面对检查流程时的局促与不安,被潘显玉大夫看在眼里。从耐心讲解检查注意事项,到细致安抚他紧张的情绪,再到检查后反复叮嘱后续护理要点,潘大夫的每一个举动,都像一股暖流,悄悄记在了老人心里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,老人病情明显好转。这份牵挂与感激,让他特意再次奔波而来。当老人紧紧握住潘显玉大夫的手,反复说着“谢谢你啊,潘大夫,没有你当时那么细心,我这心里真没底,现在吃饭香、睡觉沉,身体利索多啦”时,潘大夫连忙扶着老人坐下,笑着回应:“看到您精神这么好,我打心底里高兴!您回去可千万别松懈,药得按时吃,别漏了顿数,平时多和老伙计聊聊天、下下棋,心情放轻松比啥都重要。”他又细细询问老人近期的饮食和睡眠情况,再次叮嘱道:“要是再遇到啥不舒服,别自己扛着,随时给我打电话,祝您身子骨越来越硬朗,天天都能乐呵呵的!”老人不住点头,眼里满是感动,连声道:“哎,听你的!借你吉言,也盼着你工作顺顺利利,多注意身体。”这份双向的温暖,也让整个超声科的医护人员深受触动。
送别时,潘显玉大夫坚持亲自将老人送到车站,帮他确认好乘车信息,直到看着公交车缓缓驶远,才放心返回科室。
其实,这样的温暖场景在潘显玉大夫的日常工作中早已是常态。面对行动不便的患者,他总会主动上前搀扶;遇到听力不佳的老人,他会贴近耳畔,放慢语速一遍遍讲解;碰上对检查结果焦虑的患者,他又化身“心理疏导员”,用通俗的语言化解顾虑。而在专业领域,他更是科室里公认的“火眼金睛”,凭借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和精准的操作技巧,多次从细微的影像中捕捉到关键病灶,为后续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撑,许多患者都慕名而来寻求他的帮助。
医者的温度,从来都不止于精湛的医术,更在于那份设身处地的共情与关怀。潘显玉大夫用行动诠释了“医者仁心”。这份温暖,值得被更多人看见。(本网记者)
责任编辑:刘亮亮
配资之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