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,朱元璋以他铁血果断的手腕,在历代大明皇帝中始终位列前茅。他在登基之后,为了稳固朱家天下,不仅制定了一套极其严苛的法令制度,还将重点放在了那些曾经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兄弟们身上。
当初,共有三十四人和他一同建立了大明江山,可惜其中三十人相继陨落,命运多舛。
然而,在这充满血腥与权谋的风暴中,竟有四人安然无恙,未曾遭遇厄运。
这四人并非毫无权势,也绝非毫无威胁,但为何朱元璋偏偏没有对他们动手?
他们究竟是谁?掌握了怎样的生存秘诀?还是朱元璋对他们心存别样的顾忌?
展开剩余92%元朝末年,天下大乱不休。贪官污吏横行乡里,连年灾荒,黄河决堤,饥荒泛滥,百姓惨死街头。
正所谓乱世出英雄,朱元璋正是那个动荡时代崛起的英雄人物。
他小时候名叫朱重八,出生在濠州钟离县的贫苦农家,童年时父母兄弟相继因饥饿而亡,甚至死后只能草草用草席裹尸。
父母双亡后,他与唯一的哥哥逃命分散,孤苦无依。
无奈之下,他剃度入寺,成为皇觉寺的一名和尚,期望以此换取一口饭吃。
然而,好景不长,寺庙也因断粮陷入困境。
朱重八只好拿着破碗四处乞讨,沦为街头乞丐。
在这乱世之中,他见识了太多人间惨状,生命如草芥般脆弱。
当时起义军中红巾军势力最为强大,但朱元璋尚未动念加入,直到25岁那年,儿时玩伴汤和写信邀请他投身红巾军。
朱重八读信后下定决心,整顿自己,打听着一路来到郭子仪帐前。
令人意外的是,郭子仪对他的胆识和才智十分赏识,便让他担任亲兵。
朱重八在郭子仪身边屡立战功,郭子仪对他的赏识日益加深,甚至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他。
这养女,正是后来声名显赫的马皇后。
郭子仪去世后,朱重八顺理成章接手红巾军,自此改名朱元璋。
那时,天下已经分割成数个势力,朱元璋清楚,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壮大红巾军。
他开始广纳贤才,李善长、朱升、刘伯温等人纷纷投奔。
队伍壮大后,朱元璋的野心也随之膨胀。
朱升敏锐察觉,便给朱元璋写下了九字箴言——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。
朱元璋看后,意识到自己急躁,决定采纳朱升的建议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后,他先后击败陈友谅与张士诚。
江南一带逐渐归于他的掌控。
1368年正月,朱元璋在应天府即位称帝,国号大明,年号洪武。
从放牛娃、和尚、乞丐到皇帝,朱元璋比谁都清楚自己走过的艰难路。
他同样明白,一个人权力越大,野心就越膨胀。
那些曾与他共患难的兄弟,今日拥戴他为帝,明日可能会反目成仇。
为了守护大明江山,他绝不能心软。
一日早朝,朱元璋端坐龙椅,眼神冰冷,扫视那些昔日兄弟们,他们俯首称臣,却感受到一股寒意。
宰相胡惟庸此时还未察觉朱元璋眼中的锐利,便毫无顾忌地开口:“臣有本奏。”
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丝短暂的笑意:“那就从你开始吧。”
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征战,登基后任宰相,权势显赫,还招揽门生,心存谋反之意。
他的嚣张跋扈终于引起了朱元璋的警觉。
1380年,朱元璋获悉胡惟庸谋反,派人围捕,胡惟庸最终以叛逆罪被处死。
史书对胡惟庸是否真的谋反仍有争议,朱元璋无意深究真相,他所解决的,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。
胡惟庸死后,宰相一职被废除,中央集权得到加强。
接下来,朱元璋盯上了手握重兵的大将军蓝玉。
这位猛将因立下赫赫战功而骄横跋扈,家中养死士,甚至对太子朱标也敢无礼。
太子脾气好,未曾计较,换作他人,早已上奏皇帝。
朱元璋多次暗中试探蓝玉,均未过关。
1393年,他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,下令抄家,灭族。
蓝玉案震惊朝野,也让群臣变得更加谨慎。
作为朱元璋亲家,徐达死得算体面。
据传因食用朱元璋赐的蒸鹅后背部感染疮疡,最终去世。
朱元璋对他追封中山王,善始善终。
而李善长的结局则令人心酸。
他被处死时已七十七岁,带着七十余口家属走向刑场,场面凄惨。
更讽刺的是,他出示了朱元璋赐予的免死金牌,却只换来监斩官的冷笑。
可见再坚固的保护,最终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。
朱元璋整肃功臣,三十四位昔日战友,最终只剩下四人安然度过。
这四人究竟有何特别?他们如何在长达三十年的生死考验中存活?
或许他们的名字不尽人皆知,但能在朱元璋手中活到自然离世,必有其独到之处。
汤和之所以能活命,靠的是“早”字。
他是朱元璋的发小,当年写信劝他入红巾军。
当他察觉争权风波时,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。
六十三岁时,他请求告老还乡,朱元璋虽假意挽留,他却坚持回乡。
朱元璋虽放心不下,派锦衣卫暗中监视,得知汤和每日与乡民饮酒闲聊,绝不干政,方才安心。
耿炳文之所以存活,因他“专”一。
武将多以进攻著称,他却专攻守城。
鄱阳湖大战,他苦守长兴十年,稳固防线不让张士诚得逞。
他不结党,也不参与朝政争斗,低调如砖头一般。
他只守不攻,无法威胁皇权。
但这专注也有弊端,建文帝时燕王朱棣作乱,指望他击退却因守城能力有限,失望而归。
沐英的特别之处在于“远”。
他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养子,马皇后待他如亲子。
但他清楚自己的定位——大明的忠臣。
被派往云南平定叛乱后,他请求扎根西南,守护边疆。
他上奏表里常写:“愿陛下永远万岁。”
更重要的是,他把家族根基扎在云南,世世代代守卫大明边疆。
有这样的养子,朱元璋怎忍心置他于死地?
郭英能够善终,靠的是“慎”。
他曾是元朝旧将,战功赫赫,妹妹是朱元璋宠妃,深得宠爱。
虽为外戚,却过着简朴生活。
朱元璋某次查账,发现他连一件好衣服都没有,颇为愧疚。
赏赐后,郭英谦虚回应:“能蒙陛下恩宠,封侯已是幸事,何敢奢求?”
这话传入朱元璋耳中,令其更加信任这位“小舅子”。
这四位功臣的结局,揭示了朱元璋朝堂的残酷法则:
或装傻隐忍如汤和,或专注一技如耿炳文,或远守边疆如沐英,或谨慎低调如郭英。
君王心术深如海,活下来的人未必最忠诚,但一定是最懂得分寸的。
朱元璋杀功臣,实则皇权与将权、相权的生死博弈。
他出身草莽,深知权力的残酷:今日帮助你夺天下者,明日可能变成你的敌人。
所以宁愿错杀,也绝不放过。
只是这刀砍得太狠,反而给子孙留下无人可用的残局。
建文帝削藩无良将,朱棣造反无能帅,这结局恐怕连朱元璋自己也未曾料到。
所以,君王再深的心机,也难敌天道的轮回!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之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